感染HIV后能存活的时间因人而异,通常不接受治疗时为8-12年(含7-10年潜伏期+1-2年艾滋病期),接受规范治疗后可大幅延长,部分人群预期寿命达77-83岁,接近正常人。
若不接受任何治疗,HIV感染者的病情会逐步进展。一般来说,从感染HIV到发展为艾滋病,潜伏期通常在7到10年左右。进入艾滋病期后,如果没有治疗干预,患者平均存活期大概只有1至2年。因为艾滋病期患者免疫系统严重受损,极易受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侵袭,比如肺孢子菌肺炎、卡波西肉瘤等,这些严重的并发症会极大缩短患者寿命,部分病情严重者甚至只能存活数月。
然而,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尤其是抗逆转录病毒治疗(ART)的广泛应用,HIV感染者的生存状况有了显著改善。如果感染者能早期发现感染,并积极接受规范的ART治疗,他们的寿命可以大幅延长,甚至接近正常人。相关研究表明,2015年后开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,CD4计数在200到349之间的40岁女性,平均预期寿命可达78岁,男性为77岁。
若CD4计数超过500,预期寿命可分别增加到82岁和79岁。若病毒载量得到抑制,且未发展到艾滋病期、非注射吸毒感染,女性预期寿命能到83岁,男性为80岁,与普通人群平均预期寿命差距明显缩小。这是因为ART药物能有效抑制HIV在体内的复制,保护免疫系统,使其不被进一步破坏,从而延缓病情进展,降低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风险。
除了治疗因素外,感染者自身的身体基础状况也至关重要。感染HIV前身体素质好、无其他严重基础疾病的人,在感染后对治疗的耐受性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,更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身体状态,存活时间也可能更长。而本身就存在其他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等,会增加治疗难度,影响预后。
此外,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存活时间,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如均衡饮食、适度锻炼、规律作息、戒烟戒酒等,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,辅助治疗效果;相反,不良生活习惯会削弱身体抵抗力,不利于病情控制。
感染HIV并不意味着被判“死刑”,通过早发现、早治疗,配合健康生活方式,HIV感染者完全可以长期生存,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。所以,一旦怀疑感染HIV,应尽快就医检测,积极接受规范治疗。